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
实习生 何宇霏
“这不是那个东莞‘’吗?她怎么来武汉了?”“真人比视频里还好看啊,人也勤快!”“这粉炒得真利落,来份尝尝!”
7月7日傍晚,一场如注的大雨过后,武汉市汉阳区桥机路夜市上的人流逐渐聚集,印着“唐应炒粉姐”字样的摊位前人头攒动,摊位上灶火高旺,忙得热火朝天。
东莞“炒粉姐”在武汉桥机路出摊
“上次在武汉做生意还是十几年前了,这次回来原本我很忐忑,但没想到街坊邻居们这么热情,都来给我‘抬桩’。”摊主唐应的脸上全是笑意。这位以“精致炒粉”走红网络,全网拥有300多万粉丝的“炒粉姐”依旧保持精致妆容。暗红色长裙的裙摆虽然被雨水浸湿,却依然能够随着颠锅的律动摇摆起来。
唐应坦言,相比三年前接受极目新闻采访的时候,她瘦了很多。把手上的一锅炒完,她暂且把摊位交给老公,向记者聊起了属于她的武汉故事。
从头再来:有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
“这摊,我在武汉摆了7天,一天卖出200多份,几个小时就卖完了。”不久前选择从东莞返回武汉创业的唐应,没想到开局就这么顺利。
“这些天,好多人来问是不是我?怎么想着从东莞回到武汉了?”唐应说:“在外打拼了24年,一直也没能买得起房,再加上家里的孩子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干脆回武汉创业。”
“我是一个要强的人,就算从头再来,我也相信有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
唐应表示,自己从14岁出来闯荡,这些年的积累都在东莞。这次放下那边的一切,回来武汉重新开始,她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初回武汉,门店怎么选址?自己去哪儿落脚?食材怎么把关?相关资质又该怎么办理?万一生意不好又该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问题愁得她睡不着。
好在亲朋好友搭把手,粉丝和街坊邻居常来支持,武汉有关部门也主动帮忙协调,难题一个个被解开。
本地朋友给唐应推荐了桥机路夜市。这里地处汉阳,临近居民区,人流量大,一份炒粉作为晚餐或夜宵,正合这里多数食客的需求。唐应租下了一个门面和对面小区的一间房:门面月租3000多元,赠送沿街一个摊位;小区房租1800元,为了方便出摊和保障自己收摊后的人身安全,唐应咬牙租了下来。这样一来,每个月什么都没干,就要支出近5000元,再算上水电煤气和其他的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唐应依旧干劲十足。
也有人泼冷水:“武汉人爱吃,谁天天吃炒粉啊?”唐应偏不信这个邪。她知道,做吃的,味道和诚意最要紧。她坚持使用从广东寄来的当地特产米粉,让顾客们能够吃到最地道的“广东味道”。这种米粉使用半手工制作,口感劲道弹牙,猛火炒制后依旧有韧性,和武汉本地的米粉大不相同。同时,她又琢磨着武汉人的口味修改配方:多加辣、加点盐,备上老干妈,把南方的粉融进江城的热辣里。
开业头一周,她每天从中午就开始备菜、蒸饭、泡粉,还没开张,就热得一身汗。为了保证顾客们都能吃得新鲜,吃得安全,每天也只准备200多份的食材。
当然,她也没忘了自己招牌的炒粉功夫,每份保证颠锅70到90下,一晚上下来就是上万次颠锅。尽管戴上了护腕,对着猛火灶台一晚上,手还是会火辣辣的疼。“炒粉的铁锅很薄,不翻得快就要糊底,这活看着是力气,其实是功夫。”她挑了挑眉,颇有些骄傲地说:“很多男孩子和我学炒粉,第二天手上就红肿了,他们都有不少打退堂鼓的呢。”
专注炒粉的唐应
得知她来到武汉,不少多年的粉丝都赶来支持,甚至还有专门从远处来光顾的。周围邻居和朋友们也很关心,怕她没生意特意来捧场。家住附近的王先生是她多年的粉丝,在她第一天开业的时候就来支持,更表示“只要家里没做饭,以后有空就会来吃”。
回应质疑:不是只卖“天价炒粉”
“这段时间,因为刚开业忙不过来,我老公特意从东莞回来帮我的忙。”唐应说:“过几天,他又要回去。我一个女人在武汉打拼。”谈及和家人异地分居,唐应无奈地说:“回武汉,一个是为了我自己,另一个是为了孩子。”
在决定回武汉之前,唐应透露,自己曾遭受了长达三个月的网络暴力,一场“28元天价炒粉”的恶意节奏,逼得她一度抑郁。
2024年,唐应和合伙人合作开店,合同期为半年。在合作结束后,“职业黑”出现了。
“摆地摊时8元一份,开店就敢卖28元,飘了吧!”“28元天价炒粉”的节奏在直播间被带了起来,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大量的恶评充斥着唐应的直播间。更有人举着摄像头堵在她的地摊前,非要点28元的炒粉,不给做就赖着不走。唐应对此只能苦笑着解释:“28元的炒粉要加虾仁,地摊没有保存虾仁的条件,所以只有门店能做。”可没人听她的,那些带着恶意的声音,像针一样扎进心里。
“总有人说我卖‘天价炒粉’,其实是没看我的菜单。”
事实上,摊上什么价位的炒粉都有。只加鸡蛋的最基础款卖8元,加蛋加猪肉的10元,最贵的是加蛋加猪肉、牛肉、鸡肉、火腿和腊肠的“全家福炒粉”——卖28元。所以,摊上炒粉的价格是随着加料的多少而增减的,价钱都在合理的市场水平,也不是只卖那一种“天价炒粉”。
可网络上的质疑从没断过,哪怕她现在到了武汉,直播间和评论区里“28元炒粉”的字眼还是时不时冒出来。“别人不想知道真相,就想看你过得不好。” 唐应叹了口气,却没再多说。比起辩解,她更相信自己手中的锅铲。
此前在广东东莞出摊炒粉的唐应
谈及未来:在烟火里炒出“家”的模样
“我想这两年努努力,在武汉买套房。到时候把孩子们接过来上学。”
唐应有两个孩子,大娃今年14岁,下半年升初二,小娃还在幼儿园。2022年,为了让孩子们能安安稳稳地上学,她和丈夫咬着牙把孩子送回了孝感老家。大娃寄宿在市里的中学,小娃在乡下幼儿园,全靠老人照看着。孩子们都很乖巧懂事,学习从不让他们操心。
“娃娃真的很懂事,真的。”唐应摩挲着胳膊,几次重复这句话。从东莞到孝感来去不便,常常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作为母亲没办法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她心中始终充满了愧疚。
抱着换个城市为自己重启事业的决心,也为了更方便地照看孩子,唐应来到了武汉。这里到孝感也不过一个小时车程,又有足够的人流量和曝光度。在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新生活是那么的有盼头。
傍晚的桥机路夜市越来越热闹,放暑假的孩子们来摊上帮忙跑腿、备料,丈夫在后面切着配菜,婆婆也帮着招待客人,一家人忙得团团转,却透着说不出的踏实。
唐应闯荡几十年,人生几经起伏,但一直相信脚踏实地,勤劳能致富。“别人黑我骂我什么的都有,但只有一点他们没法否认,那就是我这么多年都是靠着这双手,勤勤恳恳干出来的。”
日子就像这炒粉,多颠几下才有滋味,多添几分料才更圆满。而在武汉的风里,已经有了唐应家的味道,正等着她用双手,一点点炒出更热乎的明天。
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