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一堵铜墙铁壁,如果内部生了裂缝,敌人哪怕再远,也能悄然潜入。
正当外界以为中国稀土管控已滴水不漏时,一份来自美国的报告却掀开了盖子:3800吨稀土,竟绕道而行,悄悄流入美方手中。
这背后,不仅是渠道问题,更可能藏着“熟门熟路”的内鬼操作。
谁在暗中牵线?
美国企业的意外"自曝"
2025年7月初,英国路透社的一则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
两家美国稀土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竟然主动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他们声称在中国严格管控稀土出口的情况下,美国企业依然成功获得了大量的中国稀土资源。
这位名叫帕克的美国gallantmetals公司总裁,在镜头前显得格外轻松。
他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这短短5个月时间里,他们就搞到了3834吨氧化锑。
要知道,这种稀有金属正是中国重点管控的战略资源之一。
帕克的坦白让人震惊。
他直言不讳地说,能够拿到这些被管控的资源,完全是因为有中国企业在"暗中相助"。
全球稀土价格因为限供而水涨船高,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一些企业动了歪心思。
巧妙伪装下的走私路线
这些违规操作的手法可谓是煞费苦心。
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为了躲避海关检查,想出了各种办法。
他们把原本属于稀有金属的锑矿,包装成普通的铁矿或锌矿。
报关单上写的是常规金属,实际装船的却是被管控的稀土资源。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运输路线的设计。
这些货物并不是直接运往美国,而是先发往东南亚或拉美国家。
泰国、越南、墨西哥等地成了中转站。
货物到达这些国家后,由当地的子公司接手,再重新包装后运往美国。
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接力赛。
第一棒是中国企业将货物运出国门,第二棒是第三国的子公司完成中转,最后一棒才是运往美国。
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监管。
稀土管控政策的演变历程
中国对稀土资源的管理并非一蹴而就。
2024年开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意识到必须加强对这些战略资源的保护。
稀土、稀有金属和矿产资源的管理政策开始收紧,特别是针对美国的限供措施更是力度空前。
2024年的新规定明确将锑矿及其加工物列为管控出口物品。
这意味着任何涉及锑矿的出口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
对美国的出口更是重中之重的监管对象。
到了2025年7月1日,新版《矿产资源法》正式实施。
这部法律大幅提高了对矿产资源走私的处罚力度。
每一笔涉及矿产的对美出口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查,手续之繁琐前所未有。
利益驱动下的铤而走险
为什么会有企业冒着巨大风险去做这种违法生意?答案很简单,就是利润。
稀土限供后,国际市场价格飞涨。
以氧化锑为例,价格几乎翻了好几倍。
面对如此诱人的利润,一些企业选择了忘记国家大义。
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过去那种"以总量换营收"的粗放模式。
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发展和国家战略。
在他们眼里,赚钱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似乎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参与违规出口的企业形形色色。
有的是小型贸易公司,本来就是靠打擦边球生存。
有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业企业,他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更容易实施这种违规操作。
还有的是外贸公司,他们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知道如何钻空子。
监管漏洞的逐步堵塞
好在这种违规行为并没有持续太久。
2025年5月,中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采取了行动。
多个部门联合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打击稀有金属走私。
会议之后,各部门形成合力,海关、商务、公安等部门联手行动。
检查力度明显加强,对可疑货物的抽检率大幅提高。
原本那些伪装成普通金属的稀土资源,在更严格的检查下无所遁形。
从5月份开始,美国企业明显感觉到了变化。
帕克在采访中也承认,5月之后他们就很难再通过原来的渠道获得中国的稀土资源了。
这说明加强监管的措施确实起到了效果。
监管部门还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贸易模式。
比如某家企业突然大量出口某种"普通金属",而且目的地都是第三国,这就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结语
稀土资源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大计,任何违规出口行为都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
这次美国企业的"自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再严密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执行,再完善的法律也需要企业去遵守。
只有每个环节都守土有责,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战略资源。
路透社2025年7月美国稀土企业采访报道
中国《矿产资源法》(2025年7月1日实施)
中国稀有金属走私问题多部门联合会议(2025年5月)
十大正规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